【优秀校友】六年创业路 饮水思源情——记365体育直播:优秀校友黄俊科
“创业,我一直在路上,唯有坚持,才能攻克一切难题。”自2012年6月开始创业,六年间,他一手创建天津集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甘肃集创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野生黑枸杞全产业链开发。他创始的“野生黑枸杞全产业链综合扶贫”项目更斩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红旅赛道”金奖,他就是365体育直播:2013届艺术学院毕业生黄俊科。
创业道阻且长 唯信水滴石穿
创业之路艰辛且漫长,唯有坚韧不拔,才能收获成功。2012年,是黄俊科决心奔赴创业之路的开端。他以行动宣告自己对待创业的认真态度,不断摸索尝试,先后实践人人网SNS交流平台“云集结”、工艺礼品项目,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创业的火种却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黄俊科的家乡在甘肃省民勤县,那里是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三面被大漠包围,荒漠占到了土地总面积的94.5%以上,恶劣的气候条件困扰着当地居民,这个年均降水量还不足蒸发量20分之一的地方,30万人民该如何致富脱贫?黄俊科每每站立在这片土地上,都迫切地想为家乡做点什么。
步入大学后,黄俊科亲眼目睹着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也感受到新兴科技的磅礴力量。他心中渴望着能用自己所学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当时在高端保健品店实习的他,发现了售价上千元一斤的“黑枸杞”竟然是家乡大漠里的“紫果”。向老师求教后,他惊喜地意识到,黑枸杞项目大有可为。黑枸杞的热度、经济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它是花青素含量最高且活性最强的植物。它的抗氧化性可以消除自由基,在延缓衰老、防癌抗癌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得知这些信息后的黄俊科又来到了家乡的沙漠,在冬日的寒风中寻找已经风干、挂在树枝上、掉在荒滩上的黑枸杞。一上午的时间,他只找到了十几颗,装好带回学校,让老师用以实验、研究。
创业项目不可能一蹴而就,无限未知在前方蛰伏,黄俊科首先直面的就是技术难题。大三那年,黄俊科的《濒危野生黑枸杞保护繁育与开发利用》项目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作为学生的他科研经验欠缺,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实现黑枸杞的深加工。学校便聚集了多位知名教授组成专家团,为项目做深加工产品开发。这项技术上的挑战耗时一年半之久,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人工种植本就是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反复的实验、调整方案、研究更换方案,种种这些让这个项目很难在短时间看到成效。此外,民勤县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成了黄俊科的“拦路虎”。每年春种时,民勤县都时有沙尘暴发生,黄俊科开展人工种植实验那年,沙尘暴的肆虐程度比往年更甚,他们辛苦栽培的枸杞刚发出嫩芽,就被一场沙尘暴吹得所剩无几。看着往日付出化为泡影,黄俊科依旧坚强地站立着:“克服困难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坚持,只有永不放弃,才能看到成功。”他的坚持并没有让他失望。黑枸杞深加工方向的第一大突破,使得他们的企业最早拥有了核心技术,又因学校提供的科研保障,促使社会资源向集创公司靠拢。两年之后,他们便拥有了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深加工产品。
深怀感恩之心 助力家乡脱贫
黑枸杞是黄俊科家乡的源生植物,他关注到民勤县的农业劣势正是黑枸杞的生长优势。种植黑枸杞不但能节水,还能有效利用盐碱沙地,改善生态环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能改变家乡面貌的,正是我们家乡最常见的一草一木,如果能够合理保护和开发黑枸杞,这将会是让家乡脱贫最好的产业。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家乡这片热土上,让黑枸杞立起来。”从2013年起,黄俊科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将黑枸杞的人工驯化、品种繁育、人工种植、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贯通成功,建成万亩野生黑枸杞保护基地并成功培育出耐旱耐盐碱的漠杞1号和漠杞2号,攻克黑枸杞中原花青素opc难以稳定分离的难题。在开发黑枸杞产业价值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探索其生态价值,在勤峰滩和甘蒙边境,8000余亩生态种植基地和沙漠种植示范区顺利建成,用来进行防风固沙探索实践,该项目更是获得了武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助力家乡扶贫的过程中,他们探索出一条就业扶贫、基地共建扶贫及生态扶贫的“三级跳”扶贫模式。第一级:建立工厂,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培训农户成为产业工人,直接带动就业。第二级:建立产业基地,通过流转土地,投入滴灌等农业设施,将种植、灌溉、整地等一系列繁杂的重体力劳动进行机械化替代,解决当地“留守”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第三级:致力改善生态环境,压沙3000余亩,植树造林384000余株,对环境改善做出积极贡献,从生态环境源头解决制约家乡发展的问题。5年来陆续带动近200户群众脱贫致富。
创业历程中,每当黄俊科遇到问题难以决策时,他总会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和老师深度交流,寻求破题之策。老师鼓励他之余,会带他去见许多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逐步培养他的商业思维。“这六年来,梁强老师和李建颖老师一直不断地支持我、帮助我,感谢他们看好我不切实际的想法,带给我众多宝贵的机会。”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前夜,梁强为让他好好休息,将房间让出来给他住,自己和其他的老师住一起,晚上更是因担心他而失眠。为回馈学校、回报老师,他打算让集创公司进入校园,宣讲创业经验,创造实践机会,为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动性尽自己一份力。“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做市场调研,因为大学生团队对社会商业模式还很模糊,认知市场是他们需要迈出的第一步。”他在尽自己所能地为学弟学妹打造成长平台,帮助母校培养人才。(校报记者 许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