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发经济学院院长梁学平教授理论文章
5月17日,《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发365体育直播:经济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梁学平教授理论文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筑牢新发展格局之基”。该文章也是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指出,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细胞”,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必须立足于服务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既要消除规模以上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堵点,疏通经济循环的“动脉血管”,还要打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梗阻,畅通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文章从着力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多维创新,激发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力;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营商活力三个层面对如何激发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进行了具体阐释。(审稿:张捷)
原文: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筑牢新发展格局之基
梁学平 樊睿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我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也超过30%。这一“成绩单”不仅是对我市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动能有效转换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我市优化市场主体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成果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指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在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仅是“保市场主体”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2016年以来,我市相继推出《365体育直播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365体育直播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天津市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责任清单》《天津市2021年发展夜间经济重点工作》《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等30余项政策措施,强化对市场主体的制度精准供给,市场主体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据市统计局有关数据,2020年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5.62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4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100家,雏鹰企业3557家、瞪羚企业385家。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落实“天津八条”“民营经济19条”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20.7%。
尽管如此,我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仍存在“堵点”,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面向市场主体的专业化服务环境不够优化。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在经营发展上仍面临许多挑战。因此,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细胞”,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必须立足于服务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既要消除规模以上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堵点,疏通经济循环的“动脉血管”,还要打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梗阻,畅通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
第一,着力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着力补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畅通。加快建设新兴战略产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全类别”的产业数据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各企业在技术、资金、产品、服务等资源配置上的互联互通。利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各类企业之间的供需对接,特别是要促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市场主体的要素协同和市场高效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定位的产业地图和招商图谱,打造梯次发展、链条互通、协同高效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夯实我市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基础。
二是着力强链,实现全链条“硬”“软”业态的优化布局。加快落实《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构建“1+3+4”现代产业体系为重要抓手,促进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赋能。围绕产业链、供应链进行多维度的延伸、提升和重组,以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硬”产品+“软”服务的复合发展业态布局。锚定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力,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对应全产业链条的分工和价值链层次发展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营销推广等现代服务业,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打造产品高附加值环节,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大力发展诸如数字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现代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生产性服务。
第二,推进多维创新,激发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力
一是推进组织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相继引入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 由传统的“同股同权”制变为“同股不同权”,允许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优化产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设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等方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研发、创新、协作和产业化等项目,激发我市民营企业的活力。
二是推进营销创新。鼓励企业打造微信、微博、抖音等时移位移式、多平台结合的“全媒体多元化营销方阵”,支持企业构建PC端、手机移动端、移动电子屏、纸面媒体等多终端结合、跨屏统合的“全终端智能化营销渠道”,协助企业构建线上产销一体化平台来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鼓励企业推出电商直播、会员直播、门店直播、朋友圈推广、网红带货新线上销售形式和在线情景式消费体验模式激发消费活力。
三是推进业态创新。借助5G、VR/AR、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利用新理念、新方式、新技术、新模式加速“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互联、跨界融合和流程再造,进而形成新市场和新业态。挖掘我市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打造“互联网+文化+体验”、“旅游+互联网金融”、“旅游+直播”、“旅游+物流”等消费新模式,积极引入线上医疗、线上电影院、在线旅行社等新业态。
第三,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营商活力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服务效能。在原有“一照一码”的基础上,推行“一照含证”“一业一证”,健全“一网通办”“全市通办”“跨省通办”等服务体系,加强对项目服务的监管改进,降低企业营商成本。
二是积极搭建平台,纾解企业难题。加大政企对接、税企对接、银企对接的力度,利用区块链技术为企业搭建链上税企、政企、税银互动的平台,为企业搭建破解难题。
三是加强产业指引,力促提质升级。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适时发布产业地图和产业计划,积极为企业在产业链合作、技术服务、标准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产业服务指引,着力弥补产业体系建设中的短板。
四是强化产学研协作,促进协同创新。鼓励专业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对接企业,为企业提供包括人才培育、数据中心服务、人工智能等内容的知识技能密集的专业化服务,有条件的可以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